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
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
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
【小熊說】看見孩子的好
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
【小熊說】不填鴨的教育
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
【小熊說】該不該念幼兒園
隨手可從新聞留言裡找到一堆正反討論,我挑幾個認為小孩不需要念幼兒園的內容:像是在幼兒園裡學不到什麼基礎教育;我小時候的記憶都只是在玩;自己愛生小孩就自己負責...各種,大家有興趣自己搜尋。
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
【小熊說】小孩不會思考,因為大人都幫他做好了
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
【小熊說】小孩為什麼要破壞遊戲?
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
【小熊說】愛玩又愛吵架,五步驟把問題還給小孩自己處理!
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
【小熊說】疊杯男孩教我們的事,不一樣就是錯的?
這個桌遊叫做「快手疊杯」,玩法非常簡單,每個人拿一組杯子,比賽看誰最快把卡片圖案,依照正確順序排列出來。快手疊杯不僅考驗玩家的反應,同時訓練排列組合與手眼協調,帶點刺激並能學顏色辨識的「快手疊杯」十分受幼兒歡迎,規則不用講太多,看圖片就知道怎麼玩,響鈴是孩子的心頭好,總而言之是款不錯的互動遊戲。

有次親子活動,我們用快手疊杯做闖關遊戲,孩子必須跟關主比賽,看誰疊杯速度快,那天來了一對母子,男孩躍躍欲試的想趕快挑戰關主。
小熊:「準備好了嗎?」
弟弟:「我好了!」
跟小孩玩桌遊就像演戲,要放慢速度又不能太慢,不能讓他覺得我故意放水,但又要營造關主快輸的感覺,我一邊跟著他的速度,一邊觀察他會怎麼做。
男孩的故事我先賣個關子,仔細看下面這張圖,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開始疊杯?我問了好多朋友,答案幾乎一樣,其實就連我自己也是從最下層綠色開始,再來是黑色、黃色、紅色及藍色。

但小男孩不是拿綠色,他先拿紅色,正準備要拿第二個疊杯時,媽媽阻止他。
媽媽:「不對不對,先拿綠色再拿黑色,一個個往上疊。」
男孩放下原本的顏色重新擺杯,速度也落後不少,我看著孩子一次次被糾正,一次次重來,終於我忍不住說話了:
小熊:「媽咪,這次讓弟弟自己試試看好嗎?」
媽媽對男孩說:「媽媽不幫你囉,你一個人可以嗎?」
弟弟眼睛一亮:「我可以!」
小熊:「那你準備好,我們要開始囉。」
我觀察男孩拿疊杯的順序,以上圖的顏色為例,他先拿紅色再拿藍色,第二遍拿黑色再拿黃色,最後是一起疊在綠色上面,換成數字由上往下來說,大部份人習慣的順序是54321,他是21435。
學習不是二分法,沒有對錯,只有適不適合
「後來呢?男孩自己玩之後有出錯嗎?」Amy問我。
「後面幾次他都習慣從第二層顏色開始疊,但速度並沒有變慢,這孩子其實很聰明,不能說他拿錯,他只是想的跟大家不一樣。」我說。
聰明的妳,從中看到關聯了嗎?
故事裡的媽媽好像求好心切的婆婆,迫不及待想告訴妳,以她的經驗,怎麼做才是最好,而妳就像疊杯男孩,妳有妳的想法,卻總是被其他人糾正,彷彿所有的問題只有一個答案,如果答案不是A,那就是錯的,誰都不喜歡這種被牽著走的感覺,但身為媽媽又不小心地牽著孩子走,有時候忘了孩子跟大人一樣,都需要被尊重。
我們容易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,卻忽略對方的想法與感受,試著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看待,別急著給答案,注意孩子做事的方式、面對事情的態度,用心觀察孩子一舉一動,不要急著糾正他,試著理解行為動機,為什麼要這麼做?你的理由是什麼?透過「肯定孩子的想法」,與他一起建立信任關係,必要時再給予幫助。
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
【小熊說】幼兒最愛!加強認知發展的遊戲類型
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
【遊戲+教學思考】從0開始設計遊戲
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
【小熊說】用桌遊解密,帶你瞭解孩子在想什麼
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
【小熊說】數學怎麼教?三種遊戲類型,幫幼兒建立數感力
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
【遊戲+教學思考】寶石商人變變變
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
【小熊說】家事變遊戲,別把「好玩的事」想太難
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
【小熊說】把胡蘿蔔切小塊的目標達成練習
孩子容易分心,是許多家長想解決的問題,為什麼越來越多孩子專注力不足?根據統計顯示有幾個原因:環境的干擾太多、頻繁使用電子產品和電視、孩子缺乏時間管理、家長疏於陪伴...等,其實大多的狀況,都是由自我控制不足所引起,其實就算是大人,也會遇到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狀況,更遑論不夠成熟的幼童。
其實隨著年齡成長,大多數孩子的分心狀況會日漸改善,但有些孩子需要我們從生活中幫忙練習,大人該怎麼做呢?可以用任務拆解的概念來練習,在這裏我指的專注是「正確的把一件事,從頭到尾執行完畢」。
能吸引孩子專注的事情,通常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,其實小朋友看電視、玩電動的時候都滿專心,表示他們是做得到「專注」這件事,但為什麼對於大人的要求就容易分心?因為我們總是要求小孩做他們不喜歡的事,比方說:「寫功課、看書、收拾東西」,諸如此類的事情,不是小朋友喜歡做的事,所以他會更飄忽、被影響干擾。
請回想一下生活中,孩子什麼時候能專注的做自己的事,把情況記錄下來:
紀錄的事件必須越清楚、越詳細,比方說孩子喜歡看電視(影片),那他喜歡看哪個卡通?通常可以看多久?觀看過程中是否容易被干擾?看影片的時候會做其他事嗎?為什麼喜歡看這個?瞭解孩子的喜好與願意投入心力的地方,才能幫助他進步。
孩子,我們是「玩真的」
觀察孩子的喜好後,我們發現他在做某些事情時,能比平時更專心,上面整理好的項目就是「誘因」,誘因能幫助我們鼓勵、獎勵孩子,去完成一些他意願較低的事,或是我們想訓練他的生活技能,比方說這個禮拜設定目標是「讀完兩本繪本」,獎勵內容是「看完一集卡通」,我們得根據孩子的狀況,來調整目標與獎勵的方式,常見有兩種:【1.】本週讀完兩本繪本,可以一次看完整集卡通
聽過「棉花糖理論」嗎,看著手裡香甜的棉花糖,大部份孩子會選擇立刻吃掉,只有少數人願意忍耐15分鐘,換得等待後的第二支棉花糖。等待獎勵的過程很難熬,可是透過這樣的獎勵方式,能訓練孩子自律,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。
【2.】分階段念繪本、分階段看完卡通
分段領取獎勵的方式,適合年紀小、自我控制力不足、嚴重分心的孩子,透過分段的方式先讓小孩建立信心:只要我願意就能做到!後續習慣這個模式後,再逐次調整,把任務和領獎的時間都拉長。
接下來,請將「希望孩子自己能完成」的任務寫在下表,填寫表格的時候,請考量孩子個別狀況,或者跟孩子共同討論也行。
設計任務時,一定要記得:淺顯易懂的標示出來,讓孩子知道自己該做什麼。任務時段盡量排的規律,教導孩子如何確認內容,並且貼在明顯的地方,設法幫助孩子明白到底該做什麼事,像是可以把預計要做的分段任務列在紙上(或白板),完成後請孩子逐一刪除,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:答應給小孩的獎勵必須如實做到,當大人確實執行承諾,孩子會更樂於努力付出。
ps.其實大人也適用分段獎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