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

【小熊說】選遊戲很簡單,看完你也會!

前幾天有個媽媽問我:「小熊老師,請問妳都怎麼幫孩子挑選遊戲?」
面對琳琅滿目的遊戲,你是否也有如此困擾?
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前陣子看到某個募資遊戲的介紹,這個遊戲已經集資成功,準備進入製作階段,它是跟數感有關的遊戲,對象從三歲開始到八歲,除了遊戲故事外,也有漂亮豐富的美術設計,但我看完介紹,直覺在實際教學上會出現落差,比方說,雖然故事情節生動,但網頁上並沒有說明遊戲機制(1),其次,配件設計過於複雜、圖案花俏會讓小朋友不專心,最後是板塊太小,假使三四個孩子圍在一起玩,不僅容易找不到配件,更有可能晃一下桌子,板塊上的配件就全部移位了。
對許多人來說,這個募資遊戲也許是很棒的遊戲,它強調透過遊戲進行,能讓小朋友得到數理邏輯的概念,但是我的切入點比較不同,我在意的是「使用者經驗」,也就是「小朋友玩起來感覺如何」,所以根據過去實際教學的狀況,這就不是我首選的遊戲類型囉。

1  遊戲機制:引導遊戲進行的基本組成,像是目標、遊戲規則、勝負的定義。

5~6歲的孩子,你記得他們有什麼特徵嗎?
首先,他們很喜歡講話,而且開始不停提問,喜歡角色扮演的遊戲,能將東西的屬性大致分類,或者做簡單的繪畫,開始有玩伴出現,已經能夠遵守規則...等等,好的我們大概溫習一下孩子的狀況,接著來看看該如何幫這群寶貝挑選適合的遊戲: 

().美術風格與使用設計

美術風格與使用設計,是挑選遊戲時最常被忽略的細節。
如果說遊戲內容是書本教材,那好的設計就像是課桌椅,舒適恰當的高度能讓學習事半功倍,遊戲的美術編排與使用設計也是如此,學齡前的小朋友,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鮮好奇,卻也容易被其他東西吸引,專注力不太持久,學習狀況相當情緒化。這個階段的孩子,仍需要透過練習來強化手眼協調,所以學齡前的遊戲,在使用設計上必須考量到幼兒發展,盡量以配件立體、豐富為主要原則,摸得到看得到,用實際的感覺來輔助認知學習,選擇「主題單一明確、圖案鮮豔但不複雜、配件立體」的遊戲,是我認為能讓遊戲互動更加分的重點之一。

().可以額外延伸的知識

第二個考慮的是「這個遊戲能額外延伸什麼題材」,題材分為兩類,品格價值與知識觀點。比方說非常受歡迎的「超級犀牛」,不單只是帶孩子堆高高蓋房子,遊戲的玩法可以做兩種改變:合作與個人,雖然同一個遊戲,但由老師安排兩種玩法,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,藉此能讓孩子體驗到合作完成的重要性,遊戲外還能跟孩子一起討論:為什麼房子蓋歪了容易倒掉?現實生活中房子是誰蓋的?為什麼要住在房子裡?接著說一段三隻小豬的故事,或是分享各國比較有特色的建築,讓孩子透過遊戲來認識世界,雖然只是短短二十分鐘的超級犀牛,在遊戲背後,我們跟孩子分享了更大的世界,看見不同的生活面貌。
不瞞你說,這是我最喜歡,也最享受的教學部分,藉由問題引導,能聽到很多異想天開的答案,當你問到「為什麼我們要住在房子裡」?孩子會回答:房子會保護我們,才不會被雨淋到,因為爸爸媽媽也在家裡,外面有鬼很可怕...各種回覆,表面上是老師在引導孩子,其實小朋友天馬行空的回應,帶給我更多創意與想像空間。


().遊戲類型與遊戲機制

因為年齡不同,所以在此我把「遊戲類型與機制」放在第三點,如果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或者大人,由於穩定性與認知發展都比幼兒更佳,並且能思考遊戲裡的策略運用,此刻「遊戲類型與機制」才是優先考量。
對幼兒來說,就算是剪刀石頭布、躲貓貓這類簡單的遊戲,只要有人陪伴,玩什麼都好玩,儘管遊戲類型的改變會帶來新鮮感,但在學齡前幼兒的影響其實有限,記得前面我提到5~6歲孩童的特色嗎,他們很容易就被其他事物吸引,學習應用上也不如大孩子成熟,所以這個階段的遊戲重點還是在於「陪伴」,並且藉由不同類型的遊戲,學習新玩法,而非強調「遊戲裡的運思」過程


就算挑選到適合的遊戲,教學上也時常會遇到碰壁的時候,建議各位爸媽多體驗多觀察,初期在遊戲選擇以引起孩子興趣為主,中期多方嘗試,盡量選擇不同類型的遊戲,看看哪些類型是小朋友喜歡,哪些類型比較不感興趣,後期則以學習狀況來做判斷,亦可透過遊戲互動,加強基礎學科概念,雖然感覺起來好像比單純玩遊戲還花時間,但為了孩子,一切都值得!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