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出現很多開學的新聞,其中一則「偏鄉一個人的班級,將推混齡教育」,內文主要描述:受少子化影響,不少偏鄉學校因為新生比例降低,這學年只有一人甚至沒有學生報到,而教育部不朝廢校或合併,從103年起推動「混齡教育」,讓孩子可跨年級混合班教學。
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混齡教育是個不錯的選擇,但也考驗老師們在教學方案設計與教材選擇上的實施,事實上,德國在幼兒園的年齡編班,是採用混齡編班,將不同年齡的孩子邊在同一個班級中遊戲、生活,而且他們的年齡跨度非常大。
遊戲也會遇到混齡的狀況
其實「遊戲教學」也常遇到類似的狀況。
最理想的遊戲進行,是一群理解程度相當的孩子一起玩,人數大約3~5位,遊戲結束時老師會引導孩子,共同討論並分享遊戲中的觀察、策略運用。但現實上很少遇到這麼棒的教學情況,在有限預算的考量下,許多課程會因為人數、小孩認知的影響,而與理想中的教學結果大相逕庭,以學校課後班來說,大一點的學校,一個班級大概收20~25個小孩,安親班則比較好,大概控制在8~15位孩子左右,這樣的上課人數,別說能讓孩子從遊戲中學到應用思考,基本上只要小孩不互相干擾、遵守遊戲規則,老師就要燒香跪謝了!
最理想的遊戲進行,是一群理解程度相當的孩子一起玩,人數大約3~5位,遊戲結束時老師會引導孩子,共同討論並分享遊戲中的觀察、策略運用。但現實上很少遇到這麼棒的教學情況,在有限預算的考量下,許多課程會因為人數、小孩認知的影響,而與理想中的教學結果大相逕庭,以學校課後班來說,大一點的學校,一個班級大概收20~25個小孩,安親班則比較好,大概控制在8~15位孩子左右,這樣的上課人數,別說能讓孩子從遊戲中學到應用思考,基本上只要小孩不互相干擾、遵守遊戲規則,老師就要燒香跪謝了!
「桌上遊戲」的內建限制,比一般教學更侷限,像是遊戲人數、適玩年齡、每個孩子的理解力不同,這些都是在遊戲教學上,會遇到的基本問題。再說孩子若要從遊戲教學中獲得進步,也非一時片刻能辦得到,不受干擾的情況下,聰明的孩子最少也得持續上3個月以上的課程,才能漸漸看出思考上的差異。
你不想知道的事實
台灣的教育總有個有趣的現象,希望小朋友上完課就學會很多東西,但別說小孩了,就算是大人上課,也無法照單吸收講師的內容,又怎麼會期待孩子成為完人?雖說我是靠教遊戲吃飯的老師,但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甚至厭煩...,每次遇到有人問我:「老師,這個遊戲要教孩子什麼?」,說真的孩子能從遊戲中學到的東西很多,可是你期待我講「XX遊戲可以學到XX智能」之類的話,有時候還真是講不出來,因為目的好像反過來了,「帶孩子玩遊戲,玩得很開心同時也會在玩的過程中學到...」跟「這個遊戲可以學到...,所以我們應該玩這個」,這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啊,前者是讓孩子保持學習樂趣,後者則是家長願意讓孩子玩遊戲的目的。
可你知道嗎,有時候遊戲就只是遊戲,
與其說玩這些遊戲可以獲得什麼技能,倒不如好好享受遊戲過程吧。
有感而發是因為我好像很常接走高難度的case,先前接了一個50位混齡的小學生營隊,課程花費好長時間準備,這麼多人要帶遊戲課程真的很不容易,而且我不想只是準備很多盒遊戲就開始上課,如果你會算數又懂一點桌遊,也知道50人要準備的遊戲數量可不少,再者這個教學手法只要懂規則又有財力的人都能做到,不是我投身教學的目的。遊戲是可以使用的教學工具,在這工具的前提下,我想跟孩子們玩什麼遊戲呢?我們能從遊戲中一起激盪出什麼火花?
我用遊戲來工作,不是因為我熱愛教遊戲,
而是想用已經會的技能,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。
延伸閱讀:
混齡班與程度落差的教育:goo.gl/vQk9z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