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

【遊戲介紹】搶尾刀 Absacker

好久沒寫介紹文,今天來分享個1998年的遊戲「搶尾刀」,遊戲的精髓如其名,就靠撿(搶)尾刀得分,重點策略在於手牌管理,玩家出牌既不能讓下家得利,又得盤算如何吃分。這款小品遊戲適合「幼兒園大班、國小低年級以及樂齡課程」,不少老師將它用在數學領域裡,規則簡單又富饒趣味,小小一盒方便攜帶,阿公阿嬤也玩得起來!

其實一開始,遊戲名字不是Absacker,我上BGG搜尋過不同版本,都滿可愛的!現在看到的畫風,是2014年重新再版再刷,我個人比較喜歡現在的排版,連中文譯名也取的頗雙關。

想在睡前來點輕鬆寧靜的遊戲嗎?玩家依序打出一、二或三張牌去湊堆,當一排中有三張「3」或是四張「4」,五張「5」、六張「6」或七張「7」時,這排便完成,最後一位達成收牌條件的玩家,可以獲得該排中所有卡牌,遊戲結束時,擁有最多卡牌的玩家獲勝。

🎯 適合年齡:7歲以上
🎯 遊戲人數:2~5人
🎯 遊戲時間:約15分鐘
🎯 牌套尺寸:106張:56*87mm


106張紙牌
  • 數字3 (21張)
  • 數字4 (20張)
  • 數字5 (20張)
  • 數字6 (24張)
  • 數字7 (21張)


將所有牌均分給玩家,如果有1~2名玩家比其他人多拿到牌也沒關係,玩家將自己拿到的牌,洗勻後面朝下放在自己面前,形成個人牌庫,然後玩家各自從自己的牌庫頂抽三張牌,並由年紀最小的玩家開始遊戲。


在你的回合中,最多可以打出「3張」牌到桌面中央,玩家至少得出1張牌,出完牌再將手牌補滿至3張。

【放牌】

將數值「3」至「7」的牌放成水平的一列,而同數值的牌垂直成排放置:「3」放同一排而「7」都放在另一排,如下圖所示。

【完成一排】

當某一排的張數和其上數字相同時,這一排就完成了。
例如:當第三張「3」放到數字「3」這一排時,該玩家拿取這一排所有的牌,並將它面朝上放在自己的牌庫旁,這些蒐集到的牌便是分數。而桌面空出來的位置,接下來還會放置該數值的牌,即使是剛拿走這一排的玩家也可以再出同樣的數字牌。
注意:在你的回合中,你可以拿取不只一排的牌。



當有任何一位玩家打出他最後一張牌(牌庫和手牌都用光),並完成他的回合後結束。
獲得最多張牌的玩家獲勝(請忽略牌面上的數值)。



滿常有家長會問我,有沒有和數學相關的桌遊?說真的,9成以上的桌遊都和數學脫不了關係,其實幼兒本身就在數學環境中學習,甚至小班開始就在日常中使用數字,但是,即使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,就代表孩子真的懂嗎?我們需要更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:「孩子是否能瞭解數字的意義」?
幼兒是否了解數字的意義,和其發展緊密相連,比如說很多孩子會數數(從1數到100),但是會數數不代表他真的明白,數學理解與應用是需要不斷練習與轉換,在桌遊課中,我會透過不同類型的遊戲操作,從旁觀察孩子對數字概念的建構與理解,像是:分類、比較、排列、序列...,再到計數、集合、邏輯等。為什麼推薦搶尾刀,因為這款遊戲不僅能認識序列,同時也帶入「序數」的概念,最後算分數時,再教孩子練習使用「10以內的合成」來快速計分。

當然推薦「搶尾刀」,並不只是為了教數學,最大原因是遊戲機制好玩,才能讓孩子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去思考理解,達到邊玩邊學的效果,搶尾刀的機制包含「蒐集」,蒐集是大部分孩子喜歡的機制,會讓他們感覺有拿到東西;除了蒐集,孩子也學到手牌管理,去思考「如何出牌才不讓下家賺分」,有時候要扣牌,有時候要放掉換牌,這些策略很重要。


「搶尾刀」適合用在6~8歲,如果是大班的孩子玩,最好已經有些遊戲經驗。在課班教學中,我調整放牌的規則,並非將所有卡牌均分給玩家,而是每個人發三張,出完牌後再去中間的牌庫堆補牌。調整玩法,主要是為了統一遊戲秩序(流程),小朋友很常玩一玩就忘記輪到誰,再不然會一直翻看牌、或者把自己的牌庫跟分數卡搞混...,只要一發生狀況,遊戲就被迫中斷,為了讓孩子更專注在遊戲過程,所以桌遊課上便做了此調動!


【備註】:
序列:指的是依據物體某一特徵進行順序的排列,在數字系統中序列的使用是1之後為2,3,4...以此類推。
序數:序數的規則是,最後一個被數出的數字,與總數是一樣,比如桌上放著5顆糖,孩子逐一數數到5,數到的最後一個數字[5]便是總數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