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選擇貪吃鬼?
活動關主的任務,要讓遊戲能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,再來此次參加活動的小朋友,年齡大約落在2~6歲,所以小熊在闖關遊戲挑選上,依序把握四大方向:
1.
競賽時間在1~3分鐘內
2.
遊戲規則簡單又不單調
3.
適齡層較廣
4.
家長與孩子互動
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的遊戲有很多種,像「閃靈快手」、「德國心臟病」等反應類的遊戲,雖然是很不錯的選擇,但是,我認為在遊戲呈現上少了一些驚喜,達不到上述第四點方向,而「貪吃鬼」的獲勝規則簡單,棋局快速玩法多變,不同於以往的井字遊戲,貪吃鬼的棋子移動規則,大幅提升遊戲難度與樂趣,讓孩子一玩再玩,家長亦能參與其中。
遊戲過程中,家長可以看見以下幾種能力的表現:
(一)理解與應用:瞭解三種可以使用的棋步,並將其應用。
(二)觀察與分析:判斷棋子需放在哪個位置,才能獲得勝利。
(三)綜合思維能力:透過邏輯推理,進而推測對手的策略。
(請看:貪吃鬼遊戲介紹)
雖然是闖關遊戲,但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,青鳥關主們都會讓孩子挑戰兩次,第一次先熟悉遊戲規則,第二次則是看看小朋友是否理解玩法並懂得應用,這次參加活動的孩子大概是2~6歲的孩子,於是我再細分為兩種年齡層:
l 2~3歲的小朋友,重點放在互動:
這個年紀的孩子,與其他人的互動方式仍屬於平行遊戲,通常是看別人玩,或是在團體中自己玩自己,我們鼓勵孩子在爸媽陪同下自己挑戰關主,而非依賴家長,進行遊戲時,小朋友學習「輪流」下棋,而不是自顧自地把貪吃鬼全部放上棋盤,同時也鼓勵小朋友摸摸棋子,體驗一下大寶吃小寶的樂趣。
l 4~6歲的小朋友,重點放在理解規則:
這個年紀的孩子大多明白遊戲的規則,所以在遊戲過程中,是否能將理解的東西轉為運用?比如說:有沒有試著吃掉關主的棋子,是否嘗試移動棋盤上的棋?小朋友們,雖然知道同色的棋子連成一條線就算獲勝,可是透過孩子移動棋子的方式,在一旁的家長們就可窺見孩子對遊戲的理解與應用程度。
活動中,偶爾聽到爸爸媽媽在旁邊下指導棋:「放這裡是不對的唷,要改在那邊(指)」,雖然覺得太棒了家長也願意參與(感動),但其實孩子如果自己玩,多練習幾次後也能做得很棒,有時候大人求好心切,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,長時間下來不但造成孩子的依賴,也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小熊建議,不妨試著用「問題引導」的方式,讓孩子學習判斷、分析思考,比方說:「棋盤上有一個地方,關主連成一條線就贏囉,弟弟你找一找,棋子放在哪個位置,關主會失敗呢?」這個問題中,我們暗示孩子「找找哪個位置將會連一條線」,並且也說明「如果沒找到,關主就會獲勝」(前因後果),讓孩子透過訊息,學習資訊處理能力,因果關係的推理能力,最重要的:別怕孩子犯錯,適度讓孩子犯錯,不僅能學習包容挫折力,也能在錯誤中了解問題,獲得進步。
我想要你陪,因為你是我的唯一
「弟弟,輪到你囉」,我看他選擇橘色小寶,想了一下後把小寶放在九宮格中的右下角,接著回頭對媽媽笑,玩幾次就回頭幾次,其實不只是這個弟弟,現場每個來挑戰的孩子,都在做一樣的事:媽咪爸比,請你們看看我完成了!
「遊戲」對很多大人來說,是小孩的事,小朋友自己玩就好。先前辦活動時遇過一個狀況,家長把小孩丟給老師後自己去旁邊納涼,雖然家長沒有離開現場,但活動過程裡,小朋友就像沒上發條的娃娃,玩什麼都提不起勁,眼神不斷飄向爸媽的方向,內心渴望他們能在身邊。小朋友最期待的,就是能跟爸爸媽媽一起玩耍,在他們的世界裡,爸媽就是唯一,很可惜大部份家長忘記自己小時候也渴望獲得陪伴,所以我們的用心良苦在於,選一個小朋友聽得懂規則,大人看了也覺得有趣想參與的遊戲,跟關主玩遊戲,不如讓爸爸媽媽坐下來陪孩子玩,這不是更棒的活動體驗嗎!
闖關的時候,不僅小朋友一玩再玩,連在旁邊觀戰的爸媽也跟著手癢,偷偷告訴各位,這才是我們選擇「貪吃鬼」的最大目的:讓家長陪孩子一起玩!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