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

【遊戲+小熊自語】兩個遊戲,讓50個同學嗨翻天

5月 20, 2016 Posted by 小熊 ,
今天上課我只帶兩個遊戲,學生反應熱烈,欲罷不能!

身處以一擋五十的局面,開場前除了要有足夠的氣勢,臉皮要厚,前面五分鐘的暖身秀,一定要找到本次活動樁腳(否則後面就重重危機)我習慣用簡單的提問做第一次親密接觸😝「玩過桌遊的舉手?」,「玩過10種以上的舉手?」,「20種以上?」



用學生一定會舉手的方式做互動,成功機率99%,接著,請學生選「最聰明的人當老師的小幫手」,學生開始起哄,我就知道這個班級可以活潑點於是他們選完後我壓低音量說:「你們都不夠聰明,最聰明是後面三個老師才對,你們選同學的話老師面子要放哪裡?」
簡單自我介紹後,就開始今天的正題!

第一個遊戲「CSI犯罪現場」

別於過去的遊戲開場,因為學生數量太多,所以我改用投影片介紹遊戲規則,講解遊戲又同時帶四個組,所以一場遊戲大概花一小時左右,以下為小熊在活動中觀察到的細節:

1.學生理解程度落差:有一組第一回合就破案,但也有小組玩得很慢,搞錯重點
2.快速破案的組別,自己要求再玩一次 (學生很喜歡這個遊戲)
3.遊戲結束的分享討論中,學生會主動思考提示與破案的關聯性
4.老師在遊戲中給了一個思考脈絡:刪去法,或反推線索,學生分享的是:認真觀察別人的反應與表情,如果那個人是兇手,只要每次選到他,兇手就會很驚慌
  (老師只能說是這兇手的社會化不夠啊...哈哈)
4.學生「表達」的機會太少,不敢拿麥克風也不好意思站起來分享,礙於時間關係我只好自己復述一次聽到的回應。



第二個遊戲「誰是牛頭王」

同樣用投影片教學,不過數理班的孩子已經玩過這款,所以請數理班的同學充當小幫手,這個遊戲過程大概進行45分鐘左右:

1.與前一款不同屬性的遊戲,互動的部分較少,同學認真的表情讓老師動容
2.初體驗無法每個人都玩到,因為我只準備3盒,現場變成兩兩一組
  (臨時多了20個同學,實在沒辦法準備,老師太有魅力了)
3.發現學生在規則變通的思考上反應較慢,例如發牌後有少1張,學生反應這樣就不能玩了!或是有些人看了遊戲規則,跑來跟我說我教的與書上寫的不同。
4.遊戲結束後,小組討論為「變體遊戲設計」,請把剛剛玩的牛頭王規則,利用老師投影幕上的幾個要素來做改變。有些學生的玩法滿有創意,但還是怯於發言,而且都愛問我正確答案?(事實上沒有所謂標準答案)




解構遊戲新思維

今天的課程對我個人來說,是個新的里程碑。
過去,我曾離開桌遊圈子一段時間。損失了這一年多停滯在「遊戲」這區塊的成長,損失(停滯)原本耕耘的人脈與經驗,我常想,如果我沒有回雨傘王、沒有去SmartM,我應該還是在上課程編寫教案,這中間累積的能量會變成什麼樣...?
但今天上完課,我覺得走出圈子是冥冥中的安排,因為當初選擇做不一樣的事,所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,雖然好久沒有上課,但今天站在舞台上的我,絕對比過去的小熊都還要有自信。
我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方向,在師父的初階訓練下,新的解構思維為遊戲賦予新的價值,而那或許是目前沒有使用過也沒看過的技巧,內容才能創造遊戲的價值,遊戲是死的內容是活的,不是只有「教遊戲」,不是只有「教得好」,還要懂得變化遊戲內容,理解如何運用教學技巧給人獨樹一格的創新思維,走在遊戲運用的前端,跳脫桌遊的侷限,打破框架重新思考。